破产原因
一场金融危机让全球汽车业陷入困境,持续萎缩的市场需求和不断收紧的信贷规模更是让曾经的全球头号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走到如今的破产境地。
不过,市场分析师认为,金融危机只是压倒通用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家企业过去几十年中的战略和战术失策,可以说为自己积累了巨大隐患。
原因1
福利隐患
很长一段时间里,“通用汽车”这个名字对美国消费者而言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对蓝领阶层的汽车工人则象征着进入中产阶级的“门票”。
美国克拉克大学研究劳动关系的教授加里·柴森向法新社记者描述着这样一幅场景: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所代表的汽车工人享受高工资,足够让他们买下公寓甚至小别墅;购买汽车时,他们能享受“员工折扣”;他们拥有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退休后能拿到固定金额的养老金……
过去几十年中,这种高福利政策帮助数以十万计的通用汽车工人跻身中产阶级。在上世纪通用连续数十年的盈利情况下,这一政策显得无可厚非;但当经营出现问题时,高于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往往成为外界诟病对象。
原因2
轻视对手
回顾过去近半个世纪的市场数据,通用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62年最高峰时期的50%以上份额,到如今大约19%。与此相反,以日本车企为代表的外国汽车巨头则在不断蚕食通用的客户群。
“通用的问题可以追溯到至少30年前,”宾夕法尼亚商学院教授瓜伊说,“这家企业在产品和客户群方面感到自满,以为美国购车者只会选择通用。他们没有认真对待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威胁,市场份额因此被丰田、本田、日产等其他品牌不断蚕食。”
上世纪70年代,一场石油危机促使通用等美国汽车3巨头把精力转移到生产小型节能轿车上,但却因为质量下降而遭受一轮信任危机。
与此同时,丰田、本田等日本厂商则主打低成本且相对质量稳定的轿车,以低廉的维护费用作卖点扩大市场份额。
面对竞争,包括通用在内的3巨头放弃正面应对,没有向员工福利等生产成本开刀,而是开始把重心从轿车转向小型卡车和多功能运动型车(SUV)。
然而,日本车企此后推出基于轿车平台的“跨界车”,以节能等概念与通用等美国车企争夺SUV市场。这些挑战同样没有得到通用重视。
原因3
忽视趋势
与日本竞争对手的“过招”中,通用的败笔不仅体现在对手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上,还归因于自身对市场需求趋势的错误把握。通用旗下曾经的明星品牌“奥斯莫比”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通用最初推出“奥斯莫比”汽车,凭借其铬金属镀层外表以及自动传输系统等特性很快获得认可,且销量持续增长。1977年,“奥斯莫比”成为除雪佛兰以外通用旗下第一个销量突破百万的轿车品牌。1985年,这一品牌销量更是达到116.8万辆。
然而,热衷于“奥斯莫比”品牌的用户大多生于战后“婴儿潮”时期。随时间推移,这一忠实人群渐渐变老,通用也在“变老”。由于缺少市场准入门槛低的小型车吸引年轻人,通用客户群平均年龄不断提高。至2003年,“奥斯莫比”车主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0岁。
无独有偶,根据去年数据,通用旗下另一大品牌“别克”的国内买主平均年龄为66岁。难以克服客户群老龄化问题,加剧了通用这些年来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