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闯黄灯重罚”新交规 嘲笑“为撞车而设计”
编辑:驾驶网 来源:环球时报 2013-01-04 👁4429
![]() “在中国,黄灯也变成红灯了吗?”一部1月1日起施行的“史上最严交规”让这道“色彩题”成为2013开年首个引发国际关注的“中国争议”。
“看见黄灯能不能停住”、“见到绿灯会不会紧张”,中国机动车驾驶员对“闯黄灯”新规的抱怨被外媒视做中国民意对“不合理”政策新规的又一次集体吐槽,一家媒体甚至发出“中国新交规看来是为制造撞车而设计”的嘲笑。 昨天,围绕黄灯的激辩在中国互联网上持续发酵,它被上升到关乎“法的精神”,中国公安部也已表态坚持黄灯新规。“中国是道路文明的新手,也许人们还不太适应”,常来中国的英国商人哈丁如此总结“黄灯之争”。 “黄灯前新的中国恐慌”,德国《世界报》3日以此为题说,黄色本应是警示的标识,现在成了最让中国司机愤怒的颜色,还有人抱怨绿色更让人心慌,因为不知道它何时会变成黄色。 有中国学者则注意到此事反映出的中国新社会生态——在这个允许争议的时代,民意与法规的齿轮已站上相互咬合的操作台。 相关: 新规实施后的民意涌动,不禁让人感慨,民众意见如能在新规实施前呈现出来,或可使新规免受当前遭遇的窘迫。规则制定部门改善交通秩序的用心值得肯定,公共利益理应得到维护,但车主的反馈也有其道理。一项规定有其“正义凛然”的一面,但如果不考虑它所面对的社会土壤,无异于缘木求鱼,后果可能得不偿失。 “史上最严交规”带来的思考已不局限于交通领域,它所受到的批评提示我们,尤其要审慎对待那些看似事半功倍甚至一劳永逸的规定,它们被赋予的使命不仅要经历理论和经验的考验,其所面对的制度环境,亦当受到重视,生活中所谓的水土不服,意即在此。要避免制度的效果幻象,关键就在于听听那些制度的作用对象。制度的目的不是形成一种统治而是一种对话关系,因此,有关部门在今后制定类似“史上最严交规”这样的规定时,不妨多听听民众尤其是司机们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