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回归理性 不应止于改个术语前缀
时隔3个月汽车业经历了“智驾元年”的炙热到整治智驾宣传的“冷水”汽车智能驾驶领域进入反思期。这盆整治智驾宣传的“冷水”来自工信部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上对智驾宣传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性要求,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模糊词汇,要求统一推广“组合辅助驾驶”术语,以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公安部也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让车企不得不调整宣传口径,规避法律风险。 不难看出,政府主管部门整治智驾宣传的深意在于呼吁行业对技术本质、用户安全以及责任归属的重新审视,标志着我国的智能驾驶领域正从肆意生长走向理性发展和监管从严的阶段。 随即,众多车企应声而动,纷纷将“智能驾驶”表述改为“辅助驾驶”。不过,智驾回归理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术语、功能名称的改变上,更需要管理部门、车企和销售渠道等各方共同努力,在安全与责任方面进行全面的重塑。 政策监管是此次术语变革的直接驱动力,而技术层面的局限也促使了这一转变。当前量产车的辅助驾驶技术大多处于L2,即组合驾驶辅助水平,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车辆。尽管部分车企曾用“L2.999”“城市NOA”等术语包装功能,但当前系统对复杂路况的识别能力的确有限。 消费者认知的偏差也是重要因素。调查显示,超40%车主误将L2视为“自动驾驶”,车企此前的“智驾”宣传加剧了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一些危险行为的出现。将“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就是要从宣传端降低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期待,减少维权纠纷。 对于车企而言,要真正将安全放在首位。从车型开发之初,就应加强安全设计,确保车辆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性。一方面,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辅助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解决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长尾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用户安全培训体系,通过AR模拟训练、用户手册详述等方式,让用户清楚了解辅助驾驶功能的边界和使用方法。例如,小鹏推出“智驾险”,小米要求用户激活功能前完成紧急接管训练,都是有益的尝试。 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除了规范宣传术语,还需制定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法规,确保车企的产品符合安全要求。同时,要加强对车企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此外,管理部门还应推动智能驾驶责任划分标准的制定,明确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责任归属,为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 销售渠道作为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要做到如实宣传。销售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准确理解和传达辅助驾驶功能的特点和限制,不得夸大其词或误导消费者。在消费者购车时,要主动告知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五一”假期,不少人选择长途自驾出行,与智驾有关的事故常有发生,这表明智驾回归理性的道路还很长,车企乃至社会针对理性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提高安全驾驶意识等方面的宣传仍显不足。这些事故提醒我们,完善智能驾驶技术和安全管理体系是全行业的系统工程。 尽管人们对包括自动驾驶、智能驾驶在内的汽车科技发展寄托了殷殷期待,但不能逾越安全的底线。智驾回归理性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改成“辅助”前缀只是一个开始,还需管理部门、车企和销售渠道等各方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安全与责任的重塑,才能让智能驾驶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汽车行业需要始终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之心,以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让智能驾驶在安全的轨道上滚滚前行,驶向美好的未来。 |